扫码关注公众号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的创新性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02-09 16:32:24

2018年1月26日,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科技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017)颁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团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的创新性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该技术发明为临床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系统的理念及创新性修复技术,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重大创新。

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代表及学会所属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全国医务工作者代表共计1000余人出席了本次颁奖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陈竺出席颁奖活动并为获奖单位颁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是经卫生部、科技部通过批准的全国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26个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对提高中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广和普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将起促进作用。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采取限额推荐方式,全国共有143个单位推荐了203项科技成果,经形式审查、网评、初审、终审以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等环节,最终共遴选出 83 个项目和 1 个获奖人。

周围神经损伤常导致患者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前对于受损神经的手术方法是直接缝合,但后续研究发现,神经修复时稍有旋转,就无法精准对接,“错接”后神经就无法实现不同性质神经纤维的有效对接,从而影响神经再生的效果。

姜保国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如果留一个间隙让神经发挥自我选择性,它会自动选择正确对接,进行修复。姜保国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系统研究新的外科神经缝合技术,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与传统神经外膜缝合技术相比,姜保国教授提出的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能够明显降低神经纤维错接率,手术操作简化省时,大幅度减少缝合端神经瘤形成,神经再生纤维数量及电生理恢复率明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传统的外膜缝合。这项新的外科神经缝合技术,将替代沿用近百年的神经外膜缝合。

在小间隙套接修复神经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发现了重要的科学现象:即周围神经再生时可发出的复数新生轴芽,在套接环境下可再生成熟,每条纤维可平均形成有效性再生的纤维达3.3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传统的神经再生修复1:1 的理论,使由细小神经修复粗大神经成为可能。项目组对神经套接管桥进行外形改造,设计出直径不等的神经套接的杯口状套管。在此理念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神经转位修复技术,系统提出了20 多种创新性的临床周围神经修复方案,成功应用于临床,大大扩展了神经损伤的修复范围,为解决周围神经毁损性损伤的供体来源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性方法。

本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 项,其中3项专利成功转让。技术发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严禁镜像

地址:北京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十层1013室  邮编100022

电话:010-62115986\010-62126275\010-67044735\010-6704473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cmba@cmba.org.cn

京公网安备:京ICP备12032440号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