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公众号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血液制品过半缺口待补
发布时间:2014-10-11 15:21:55

“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好地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用量大、有效期短的问题。”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血液制剂室负责人沈永才介绍说,“血液制品主要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血友病治疗以及大手术止血等方面,并用于医疗急救、重大灾害的抢救上。” 

在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血液制品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而血液制品当中的主要产品——白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大分子蛋白质。 

据介绍,白蛋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所必需的胶体渗透压;作为载体将人体中的许多离子、营养物、代谢物及其他化合物运送到相应的作用器官或排泄器官,促其发挥生理和药理的作用;作为人体重要的基础营养物质,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白蛋白只能从血浆中提取,血浆的多寡成为制约这一重要医疗产品产量的瓶颈。“与绝大多数行业不同,血液制品的供求矛盾不在于需求端,而是产品供给高度紧缺,有价无市。”前瞻医药医疗事业部首席分析师朱茜介绍说,“目前血液制品的投浆量和需求呈现高度失衡,行业需求短期内无法满足。” 

■需大于供 

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量为8000吨,而采浆量仅在4000吨左右,缺口过半。 

目前,我国仅有十余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年投浆量(血浆投入生产使用总量)在200吨以上,投浆量在300吨以上的仅有极少数几家企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粗略统计,目前投浆量最大的是中国生物制品,年投浆量约为600吨左右;其次是华兰生物近550吨;而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四川蜀阳都约在300~400吨左右。 

相比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国外发达国家却并不多见。理论上分析中国人口多、血浆来源广、潜在献浆空间大,可是国内血制品一直供不应求,原因何在? 

“人们对献浆的主观认识对浆源有着重大影响。”沈永才解释说,在国内,“无偿献血”与“单采血浆”,都是由人体采集而来,患者最终使用。献血是无偿的,而单采血浆要向献浆员支付营养、误工、交通等费用,“单采血浆做法往往被误解为献浆员向浆站‘出卖’自己的血浆,认为是贫困落后的表现,造成献浆员社会地位不高、形象欠佳,影响了供血浆者的献浆积极性”。 

另一方面,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曲折,“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谨慎批准、单采血浆站转制等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的整顿既促使其良性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供需矛盾”。朱茜举例说,2011年贵州浆站关停16家,“当年的血浆供应量约减少了20%”。 

■必经之路 

提高献浆意识似乎是当前扶持血液制品行业的当务之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就曾数次捐献血浆,最近的一次是今年7月在四川省金堂县单采血浆站捐献血浆。 

“血液制品不是纯粹的商品,它来自于我们人类自身的鲜血,意味着爱心、生命和希望。血液制品领域的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献浆和献血都是救死扶伤的善举,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标志。”陈竺表示。 

据介绍,在安全性方面,采浆行为目前都通过机器完成,摒弃人工采浆,感染风险大大降低。另外,健康角度方面,献浆无损于身体,献浆失去的水分通过人体的自身调节和适当饮水,2小时内可以得到恢复,两天即可补充完白蛋白。另据研究,定期献血浆者血液中其他成分也不会减少。相反,献浆能够降低血黏度,某种程度上有益健康。 

此外,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也是缓解血浆资源紧张的良法。“我国多数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过低,会导致对原料血浆浪费的增多。”朱茜介绍,只有血浆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才能在有限的原料血浆中获得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产品线是否丰富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是否具备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的基础。” 

不过,国内血液制品企业集中化的趋势逐步显现。按照原卫生部规定的申请设置新单采血浆站的门槛:申请企业注册血液制品不得少于6个品种,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不得少于5个品种。 

“这意味着行业并购重组有望出现。事实上,不断加强的监管政策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和企业的经营成本,促使行业优胜劣汰和强强联合,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朱茜分析说,我国企业也正朝着国际血液制品行业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大的特点迈进,“整个血液制品行业仍处在发展期”。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严禁镜像

地址:北京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十层1013室  邮编100022

电话:010-62115986\010-62126275\010-67044735\010-6704473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cmba@cmba.org.cn

京公网安备:京ICP备12032440号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